文化寻根·红色平山
齐彦文
人物专访(一)
2023级广播电视学1班任庆霞
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平山县光禄山,是河北省革命烈士陵园第一高碑,不仅是平山县新的文化地标,也是全县人民向往的思想高地和精神家园。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地血火辉煌的奋斗历史,传唱着革命老区平山县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,承载着平山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对红色历史的传承。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齐彦文老师的脚步,从和齐老师的交流中感悟平山红色文化。
人物介绍
齐彦文,平山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,有着12年的军旅生涯的写作积淀,从一线新闻记者到幕后的内容把关,齐老师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功底,加以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热忱,在宣扬平山历史的前进路上砥砺奋进,矢志不渝。

采访内容
1、能和我们讲讲老师您的写作经历吗?
自幼年起,我便对文字与图片有着浓厚的兴趣。可惜受制于匮乏的教育资源,这份热爱始终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,难以深入探索。
直到穿上军装走进军营,生活迎来了新的转机。部队的淬炼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,也重塑了我的精神世界。我开始尝试用文字记录军旅生活的点滴,写下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、战友间的深厚情谊,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悟。渐渐地,我踏上了写作之路,还被赋予了军营小记者的重任,用文字与镜头捕捉军营里的动人故事。
转业后,我来到电视台工作。过往在军营积累的写作经验,成了我宝贵的财富。面对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,我从零开始摸索,在实践中不断成长。工作过程中,我深入挖掘历史,特别是那些震撼人心的红色文化故事。每一次的学习与创作,都是对写作能力的打磨,也让我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,更为后面我着手村史和村志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。

2、能和我们介绍一下平山县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吗?
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河北省革命烈士陵园第一高碑,碑高26.48米,这个数字寓意平山县2648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,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与家乡山河同在。碑体由5105块花岗岩砌成,每一块石头都对应着一位平山烈士——这里铭记着5105位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姓名,他们的故事在此凝固成永恒的纪念。
纪念碑四面镶嵌着八块高浮雕,每一幅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:
“山乡播火”:展现土地革命时期,平山党组织在滹沱河畔点燃革命火种,带领群众反抗压迫的场景,刻画了早期革命者在艰难环境中播撒希望的身影。
“风起云涌”:还原抗日战争爆发后,平山儿女踊跃参军的壮阔画面,军民同心构筑抗日防线,彰显“全民皆兵”的民族斗志。
“抗日中坚”:聚焦晋察冀边区抗战场景,比如《晋察冀日报》在滚龙沟坚持办报、“平山团”浴血奋战的故事,再现了老区人民“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”的英勇。
“走向胜利”:呈现解放战争时期平山群众支援前线的画面,小车队、担架队奔赴战场,诠释了“人民战争”的力量,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平山人艰苦奋斗、建设家乡的精神风貌。

3、能和我们讲讲您在做平山县村志村史的过程当中都了解到了什么吗?
平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,革命战争年代,全县25万人口中就有7万人参军参战,5000多人牺牲。这里是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,也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根据地。纪念碑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,更是为了铭记平山人民在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——他们用生命诠释了“忠诚、勇敢、奉献”的革命精神。平山县作为革命老区,不少村落蕴藏着红色历史(如抗战时期的堡垒村、支前故事)、民俗传统(如地方戏曲、手工艺)或自然遗产(如古村落建筑、古树名木)。编纂村志村史能系统性记录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元素,避免“记忆断层”,也能够为后来的人们对于平山县的了解提供了更多的资料。村志村史的编纂,本质是对“乡村灵魂”的打捞与重塑。它不仅是一本记录文字的典籍,更是激活乡村文化自信、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,让平山县的每一个村落都能在时代变迁中,守住属于自己的“精神坐标”。


平山的红色故事,从不是尘封的历史,而是跳动在时光里的精神脉搏。那些浸染着热血的土地、镌刻着信仰的丰碑、流传着温情的歌谣,都在诉说着:红色,是平山最厚重的底色,也是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。
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这片土地上的赤诚与坚守永远不会褪色。下次,不妨走进平山,去西柏坡触摸历史的温度,在纪念碑前聆听英雄的足音,让红色精神,成为照亮我们前行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