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安枣园革命旧址
行走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
2025暑期社会实习实践
六月的延安,阳光炽烈,为连绵的黄土沟壑镀上一层金色。作为色情图
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调研团”的一员,我踏入枣园——一片黄土坡环抱、枣林掩映的朴素院落,夯土小径微烫,空气里浮动着干燥的泥土味与青涩枣香。沉静,是这里的主调。

礼堂内部照片
首先游览的是中央书记处礼堂,这里既是会议室,也是活动室与餐厅。屋内陈设古朴整洁,置身此地我仿佛穿越时光,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。《解放日报》改版的决策,就在这座礼堂孕育而生。它不仅是新闻形式的变革,更是马新观扎根中国大地的生动演绎。看着礼堂内陈列的老照片与发黄的文件,我深切领悟到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办报宗旨,如何从这里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。我暗自思索,新闻绝非冷冰冰的文字堆砌,而是有血有肉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有力书写。

毛泽东故居内部照片
移步毛泽东旧居,我小心翼翼地从那张著名的办公桌前走过。桌上那支钢笔,曾撰写出《为人民服务》等不朽篇章;墙上的手稿虽已泛黄,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温度,仍能让我感受到当年为人民发声的热忱。我凝视着窑洞内的一切,脑海中浮现出当年编辑部热火朝天的场景:油灯旁,编辑们挑灯夜战,只为将人民的心声传递出去;窑洞外,信使们风尘仆仆,奔赴各地传播真理。这让我反思,自己是否能在今后的新闻创作中,始终保持这份对人民的赤诚,用笔端与镜头,搭建起党和群众之间的坚固桥梁。

幸福渠
走出窑洞,我们来到幸福渠畔。这条不起眼的水渠,曾解决了枣园军民吃水的难题,是党与人民心连心的象征。我驻足凝视,它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军民齐心协力的故事。我意识到,新闻工作者应如渠水,源源不断地将党的声音与关怀,传递到人民心间;同时,也将人民的需求与期盼,带回党的耳畔。

刘少奇故居前的丁香古树
在刘少奇旧居的丁香树下,我流连忘返。微风拂过,树叶与黄土的清香交织。我闭上眼睛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独特气息。五位书记在枣园的日子,正是践行初心的典范。他们始终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与敬意,始终坚守着创作的真实性与人民性。这让我更加笃定,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绝非书斋里晦涩的概念,而是有着滚烫温度、深厚情感的行动指南。未来我将把延安精神内化入我的新闻理想之中,手持话筒与镜头,走进街头巷尾,倾听群众心声,以笔为刃、以文为舟,将人民的故事讲给世界听,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

调研团师生在枣园门口留念
离开枣园,我满心沉甸甸的收获。历史的现场感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,在这次研学中深深植入了我的灵魂。这不仅是一堂新闻业务课,更是一堂人生信仰课。我深知,未来的新闻之路充满挑战,但只要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火种,扎根人民,深入基层,就能用新闻的力量,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最美的篇章,为民族复兴的征程,留下坚实的足迹。